为了方便广大高清爱好者的交流,QQ群:69655899,欢迎大家参与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浏览商品

影片库

搜索影片

    镜子---前苏联大师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的一部自传体电影(1975)

    8.9

    The Mirror

    编号:35-77 类型:高清HD

    视频编码:蓝光原版 影片大小:23.68 GB 片源分类:剧情/文艺,经典/获奖

    地区:俄罗斯 是否蓝光:是蓝光 音频格式: 发行年份:1975 更新时间:2015/8/17 17:41:29

    发行年份:1975 影片备注:



◎译  名 镜子
◎片  名 The Mirror 
◎导  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年  代 1975
◎国  家 俄罗斯
◎类  别 剧情 / 战争
◎语  言 泰卢固语
◎IMDB评分 8.1/10.0(16,198votes) (截至2014-11-17)
◎IMDB链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2443
◎豆瓣评分 8.9/10.0(5640人评价)
◎豆瓣链接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299248/
◎片  长 108 Mins     
◎主  演 Margarita Terekhova
      Oleg Yankovskiy

剧情简介:
  本片是导演安德烈·塔科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一部自传体电影。幼年的塔科夫斯基随着母亲(玛格瑞塔·泰瑞柯娃 Margarita Terekhova 饰)去亲戚家借钱,他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发现了一面镜子,并通过镜子审视自己,在巴赫的音乐中,塔可夫斯基的回忆慢慢带出了一系列的事件:电视上在播报一个口吃的年轻人通过催眠治痊了自己;一个被家庭忽视的妻子遇上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两人之间产生若即若离的关系;一个未曾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在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备受军事指导员的呵责。这些毫无关联的片段式回忆通过镜子串联起来,展现了导演对时间、历史、生活、土地、梦境等意象的哲学思考。 
  导演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该片成于1975年,结构复杂,富有寓意,在国内遭到封杀,直到1980年才得以在国外发行。片中的叙述者从未正式登场,而是通过展现他的思维和信仰来展现其轮廓。在叙述日常生活的同时还插入了历史事件,并展现了俄罗斯的自然风光。影片大量运用色彩转换、闪回、闪前的手法,探索了俄罗斯人的自我意识,是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幕后制作:
《镜子》(ZERKALO)是塔可夫斯基1974年所拍摄的个人第四部影片,在其七部正式影片(不包括在苏联国立电影学院的毕业短片《压路机与小提琴》)中恰好处在中心的位置。这不单单是指数值上的中心,也指艺术上的中心。
时间与记忆是塔尔科夫斯基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时间与记忆的维度中展开。《镜子》是一部自传性作品,讲述一个艺术家的童年体验与成长。时间始于二次大战爆发,跨越40年的岁月,完全吻合了导演自己的生平年代。塔尔科夫斯基的母亲在影片中扮演艺术家的母亲,而他的父亲,一位著名的俄罗斯诗人,在画外音中朗读自己的诗作。塔尔科夫斯基说,这是他第一次决定用电影自由地表达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记忆。镜子是塔可夫斯基的关于迷失的童真和情感遗弃的自传式电影,影像卓越、极富艺术启发。电影呈现为有关当代日常生活、个人记忆、历史事件胶片和梦境的步调迟缓的蒙太奇。
镜子是穿越人类的存在,希望和失落,成功和过失的内省的旅程:一段通过催眠治愈了一个年轻人的口吃的电视播报;一个被忽视的妻子迁就了一位迷路的乡村医生;一段保留下来的未露面的叙述者与前妻的争吵;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忍受着他的军事指导员。试图将这些形象整合到某一连贯的结构或统一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毕竟,镜子是塔可夫斯基倍受熬煎的灵魂的反映:他关于精神性,因果关系和真理的探索通过挥之不去的映象暴露出来,这些映象不可避免地定义了我们有缺陷的生活,无论怎样的琐细和世俗。
塔可夫斯基通过使用同样的演员表现叙述者生活的两个阶段而故意模糊了时间概念:失去父亲的孩子试图接近他那精神失常的母亲,而疏远的父亲无法关心他那热衷于自己的想法的儿子。关于世界大事的、时代错乱的新闻影片散布其中,提供了环境索引和音调的转换。电影的结构通过闪回和闪前持续推进,又通过色彩转换得以彰显。这导致了影片主题的循环,反映出叙述者疏离的格调和情感的隔绝。影片中逻辑顺序的缺席激起观众的发自肺腑的反应:我们所经验到的知识确实存在于它醉人的美和决绝的渴望中…,甚至也许存在于和艺术家自身的短暂沟通中。
有些人认为本片是塔可夫斯基最出色的作品,其间充满了导演对时间、历史、乡村的个人思考。一系列的情节表现出从战前到战后的感受,并诗意地展示了对自己父母的回忆。塔可夫斯基自己说,不要把《镜子》想象的太复杂,它不过是一条直线式的简单故事,没有比这更易读。
这部影片曾经三易其名,原名叫《忏悔》,其原因是塔可夫斯基对母亲有负疚感,他最初的想法是拍一部关于母亲生平的电影,但后来他意识到:“尽管它的构思仿佛是关于母亲的,但是我觉得,我拍摄了一部关于自己的影片……”剧本定稿时改名为《白昼,白昼》,在拍摄过程中塔可夫斯基受伯格曼电影的启发(伯格曼在为电影取名字时一般都使之概括影片的主旨),定名为《镜子》。黑白镜头用于闪回,跟日常生活的画面交相辉映。影片融合了导演的生平,并且运用纪录片镜头,将个人世界慢慢扩展成更广阔的政治视野,是一部最完整地运用诗化语言和象征性镜头的散文式电影。许多人将本片视为塔可夫斯基最出色的作品。
在拍摄前,塔可夫斯基准备了超过20个不同的剧本,最终令他满意的就是现在看到的。在电影开场有一个电话打进来,随着镜头可以看到一张海报,是塔可夫斯基的另一部电影安德烈卢布廖夫(1966)。
更多介绍......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04-2022 版权所有 ohtpc.com     京ICP备18033774号-2